喜报|我司参与项目荣获2项2024年度“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与自然科学二等奖

来源:| 时间:2024-12-11


近日,2024年度“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奖励结果公布,我司作为主要完成单位参与的“粤港澳大湾区高强度用水博弈水资源协同调配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水循环关键过程对全球变化的非稳态响应及其洪旱效应”项目荣获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WPS图片(2).png

△图1 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公布名单

二等奖.png

△图2 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公布名单


粤港澳大湾区高强度用水博弈水资源协同调配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介绍

该项目由中山大学陈晓宏教授团队牵头,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重点项目支持下,经过十余年研究积累,研究形成了粤港澳大湾区高强度用水背景下不确定性来水、需水多要素竞争博弈的水资源协同优化配置模式和技术体系,填补了我国南方水资源配置理论技术和模式空白。。

该项目成果在长江、黄河、珠江、淮河、太湖等流域及广东、海南等省成功应用86项,形成省级政府决策文件21个,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65项、软件著作权72项,制定相关标准4项,发表论文600余篇,论文他引1.2万余次,出版专著16部,水利先进实用技术推广5项。保障了包括粤港澳大湾区的1.2亿人供水安全, 支撑了香港澳门长期稳定繁荣。


水循环关键过程对全球变化的非稳态响应及其洪旱效应项目介绍

该项目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顾西辉教授团队牵头,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国家重点项目支持下,综合运用水文学、气候学和地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模型和方法,试图厘清水循环关键过程非稳态演变的自然波动和人类“印记”,取得了以下创新成果:

①建立了水循环关键过程非稳态演变的模拟与归因体系,率先量化了人为气候变化对水循环关键过程非稳态演变的影响,提出了从水分和能量耦合的角度阐明水循环关键过程对人为气候变化响应的新方法;

②阐明了台风直接和间接诱发我国沿海和内陆地区暴雨的机理过程,较早评估了人为气候变化加剧台风直接和间接诱发沿海和内陆地区特大暴雨事件的风险,提供了人为气候变化下台风移动演变和向极水汽输送的直接和间接暴雨洪水作用的新认识;

③发现了人为气候变化下气温和大气干燥度的非线性耦合放大作用,检测归因并揭示了人为气候变化加剧热压力和土壤干旱的指纹信号与水汽亏缺传导机制,回答了人为气候变化在三维时空热压力演变和土壤干旱化中起到多大作用的科学难题。

研究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在PNAS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48篇(其中中科院1区和自然指数期刊109篇),被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Nature Geoscience等期刊论文引用7668次,入选ESI前1%高被引论文6篇(单篇最高被引254次),5篇代表性论文被引用673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个,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2项;入选中国气象局2023年度气象科技成果、中国气象服务协会2024年度首批优秀科技成果;被Nature作为研究亮点专文报道、被写入世界气象组织热带气旋国际研讨会技术报告、被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报告多次引用、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减灾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发布的3份干旱技术报告多次采用;被美国地球物理学会官方公众号“AGU美国地球物理学会”、《New Scientist》、《The Guardian》等多家国际媒体专文报道,取得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力;形成了《警惕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长江中上游特重大干旱和洪涝风险》等决策咨询报告,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影响力。

WPS图片(1).jpeg


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

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简称“大禹奖”,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设立,是中国水利领域首个社会科技奖项。“大禹奖”作为水利行业最高科技奖,其设立和实施对于在水利行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奖励的激励和导向作用,鼓励和引导水利科技工作者攀登科技高峰,促进水利科技进步,推动水利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8年11月,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大禹奖”成为18个可直接提名国家奖的社会科技奖项之一。

版权所有:广州丰泽源水利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1097226号